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没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空军。但面对敌人的空中威胁,我党我军深刻认识到空军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建立属于自己的强大空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航空学校。1945年9月,中央组织部选调30多名干部,由常乾坤、王弼率领赶往东北,收集航空器材,筹建航校。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组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航空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采用短期、速成、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很快地掌握了航空理论知识。截至1949年7月,东北老航校共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干部560名,其中包括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机务人员322名,通信、仪表、场站、气象、参谋等人员88名。这些人员后来大都成为建设人民空军以及创办和发展新中国航空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的骨干。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筹建人民空军已具备一定条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提出了建立空军的问题。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党内指示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随着大陆的解放,解放台湾成为一项主要任务。为了解放台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了加速建立空军的战略决策。1949年3月8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五大书记”专门听取具体主持东北老航校工作的副校长常乾坤、副政治委员王弼的汇报和关于成立全国性航空领导机构的建议。3月17日,决定从东北老航校抽调人员组成军委航空局,统一领导中国人民的航空事业。3月30日,军委航空局在北平正式办公。同日,军委任命常乾坤为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员。航空局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接收国民党遗留的机场、航空设备;收容航空技术人员;组织修复航空工厂,尽快恢复生产;加强机场管理,开辟空中航线;加速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正式建立空军创造条件。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空军的问题。周恩来立即着手主持建立空军的各项实际工作。7月26日,中央军委电告第四野战军及华中局:“现在必须以建立空军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空军领率机关以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和军委航空局组成。”同日,中央书记处电告在莫斯科的刘少奇,让其向斯大林提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空军的建议,得到了苏方的同意和支持。8月1日,刘亚楼根据党中央指示率王弼、吕黎平等人起程赴莫斯科,13日,与苏联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进行会谈。经过多次商谈,最后签订由苏联帮助我建立空军的协议。8月15日,军委航空局抽调10余名飞行员、40余名地勤人员和10架作战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成立第一个飞行队,9月5日起,正式担任北平地区防空作战任务。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审定空军司令部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区、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宣布成立,原军委航空局着即取消,原航空局所有干部及业务均即移交空军司令部接收……”